为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格局的一流考古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考古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将于2024年10月12-13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
与会学者将就“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东亚视角”“文明起源进程的区域性比较”“商代考古新进展”“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文明互动与文明演进”这四个专题开展深度交流。
北京大学中关新园
开幕式 (10月12日09:00-09:25 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群英厅)
主旨报告(10月12日09:30-11:30 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群英厅)
09:30-10:10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圣水牛和中国家养水牛的起源》
10:10-10:50
杰西卡·罗森 Jessica Rawson (牛津大学)
《1890—1980年代西方的古代中国研究》
10:50-11:30
齐东方(北京大学)
《两个世界的徘徊——中国历史时期墓葬的演变》
分论坛一:文明起源进程的区域性比较 (10月12日13:20-17:10 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集贤厅)
《从资源与经济角度理解中国新石器文明的区域发展模式》
13:40-14:00
张光辉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河套与晋南龙山时代聚落形态的观察》
14:00-14:20
曹艳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从豫东看中原——文明发展形成的动因与条件》
14:20-14:40
朱超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关键期的聚落与社会》
15:20-15:40
彭小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治水与文明——长江中游史前社会的发展路径》
15:40-16:00
陈明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良渚古城的统治方式——基于聚落考古和玉礼器系统的考察》
16:00-16:20
刘锁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岩山寨遗址与岭南复杂社会的兴起》
17:00-17:10
总结
孙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分论坛二:商代考古新进展 (10月12日13:20-17:10 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报厅)
13:40-14:00
牛世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21-2024年殷墟洹河北岸地区考古收获》
14:00-14:20
种建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14:20-14:40
赵昊(北京大学)
《三星堆埋藏坑堆积特征与事件背景分析》
15:20-15:40
杨树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郑州商城近年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
15:40-16:00
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聚落考古下的洹北商城与殷墟》
16:00-16:20
田剑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西南夷考古的新进展——以盐源青铜文化为例》
16:20-16:40
常怀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分论坛三: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文明碰撞与文明演进(小组一)(10月13日08:30-11:50 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集贤厅)
08:30-08:50
谢尔盖·涅斯捷罗夫 Nesterov Sergei P.(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东亚冶炼和使用铁和铸铁的开始》
08:50-09:10
波洛西玛克·娜塔莉娅 Natalia Polosmak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丝绸之路上的毛织品:来源与使用》
09:10-09:30
仝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9:30-09:50
杨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0:00-10:20
古恩钦·额日格金 EREGZEN Gelegdorj(蒙古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匈奴考古遗址发掘的新成果》
10:40-11:00
宋建忠(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
《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奔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之贸易》
11:00-11:20
丁雨(北京大学)
《琉球出土中国陶瓷的再观察》
分论坛三: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文明碰撞与文明演进(小组二)(10月13日13:20-16:50 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集贤厅)
上半场: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林(中国国家博物馆)
13:20-13:40
尼基塔 Efthymia Nikita(塞浦路斯研究所)
13:40-14:00
马克·波拉德 Mark Pollard(牛津大学)
《改变世界的十三年:公元前336—前323年》
14:00-14:20
程思丽 Sally K. Church(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
《船舶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
14:20-14:40
梅建军(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
《中国早期铜器研究的新进展》
《金道锡行——简论商周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金属流通网络》
《三星堆青铜器的矿料来源与年代研究——铅同位素考古视角》
分论坛四: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东亚视角 (10月13日8:30-15:40 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报厅)
08:30-08:50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初期遗址:意义、问题与建议》
08:50-09:10
弗兰克·戈贝尔 Frank Edward Goebel(美国堪萨斯大学人类学系)
《东北亚地区现代人扩散:基于石制品、骨骼及基因的故事》
09:10-09:30
付巧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古DNA绘制旧石器时代晚期东亚人群演化图谱》
09:30-09:50
张晓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新进展》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始——水洞沟第1和第2地点发掘研究进展》
13:20-13:40
邢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早期智人”相关术语概念的溯源以及演化地位的讨论》
13:40-14:00
李有骞(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4:30-14:50
王法岗(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小石器技术遗址中一些新的技术与行为观察》
14:50-15:10
郑喆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华南晚更新世人类行为复杂化的个案——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的新发现》
闭幕式 (10月13日17:00-17:50 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报厅)
分论坛三(小组二) 苏荣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分论坛四 王社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会总结: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