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历史沿革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实验室简介 -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21世纪世界中国考古学的中心”。2022年QS世界学科排名第12位,亚洲第一;在历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居第一;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中获得“全优”。在百年建设征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构建了北大特色、与时俱进的、卓有成效的考古教育和教学体系、体制及其课程建设和考古教育思想,对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步构建了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践行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精神;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中坚力量。

依托北京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强大优势,北大考古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中国高校考古科技化的先行者和领头羊。上世纪70年代初,北大历史系考古学教研室(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前身)率先建成了国内第一家低本底液体闪烁计数器法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验室,成为国内高校首家考古科学实验室,开启国内高校由文科主导的文理交叉实验室先河。1980年代,实验室成为中国碳十四测年培训基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实验室与技术物理系合作在国内第一次开展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测年精度稳居世界前列,并发展出热释光测年、光释光测年等新的测年方法。21世纪以后,实验室持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古陶瓷科技分析、冶金考古、食性分析、动植物考古、古DNA等多个方向取得众多重要成果。目前,北大已经建成国内最为齐全、国际较为领先的考古科学学科,并在考古年代学、材料分析、冶金考古、古DNA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近5年来,实验室陆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40余项,发表论文1200余篇;出版专著100余部。

考古科学实验室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一直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其中“夏商周考古文化分期与碳十四年代框架建立”获95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优秀成果奖,“夏商周断代工程”获95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北大考古赵辉教授、张弛教授先后作为首席科学家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各期项目,组织全国40余家科研单位、数百名研究人员参与研究并承担了该项目一半以上的科研课题。这些重大科技任务取得的成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