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夏商周考古方向的博士毕业生李金鑫,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内心充满感恩,心情非常激动。
写完博士论文和毕业的场景,我也曾无数次地畅想过。在望着一教窗外随风飘摆的树梢时想过,在周原王家嘴一号建筑基址的探方边上想过,也曾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在36楼宿舍的上铺上想过……时光还是过的太快了,在畅想中,此时此刻,这个场景终于出现了,确有一些不真实的恍惚感,但毕业典礼的醒目大字,还是在提醒我,终究是要毕业了。
回首过往,我已在北大有9年的求学时光,计入高三时来北大参加夏令营的半个月时间,则已整整十年。十年期间,我从元培学院考古学方向的本科生,转变成了考古文博学院的博士生。曾有段时间,我非常钟爱金庸先生的小说《白马啸西风》,小说的最后一句是文秀所说的话,加以改动,就是我北大时光的总结,“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偏偏我也很喜欢”。
博士毕业,我们各位同学都要离开校园,走向各自的就业岗位,身份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了。我们的这一身份转变离不开学院和学校的悉心培养。学校里,我们修习老师们开设的各种课程,学习老师们传授的各种知识,汲取养分。田野里,我们前往全国各地不同的工地,在老师们指导下画好每一个地层关系,挖好每一铲土,脚踏实地。生活中,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老师们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服务,让我们安心地学习了数年。“大师身边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各位毕业生对学院和学校的各位老师道一声真诚的感谢!
考古学是一门链接当下与过去的学科。回想这些年来学习考古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和成长有什么?于我自己而言,除了背诵下来的书本内容,田野中的铲头功夫之外,我想更多的是一些思维、认知或者心智的磨练。一片片地拼对陶片,反复写长串的编号等等,教会我的是忍受枯燥的耐心。来回调整类型学排队,理清打破叠压反复的地层关系,磨练了我的逻辑能力,用严密的逻辑构建一套时间的序列。当看到我们被迫发掘到的墓葬主人,无论生前是富裕还是贫穷,是才智超群还是默默无闻,是风流倜傥还是相貌平平……都变成了累累白骨,甚至有些都成了骨粉,在看到墓内题字“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年”“有钱不使用,死后一场空”时,均启示我注重当下,开拓心胸,要穿越时间,以历史站位穿透生活的迷雾,及时享受当下,多关注一些快乐和值得的事情,达成内心的平静。由考古发现修正的种种传统看法和文献记载,也让我明白,真诚和求真是永远是第一位的。凡此种种,都是考古带给我的一些益处,让我更好地面对生活,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面对自我,甚至达到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这些考古教给我的益处,或许也是大家获得的益处。其他学科有可能也会实现这样的效果,但每个人只能选择一条路,只有当下才是切身的体验。
还记得本科开学第一课时,我的导师雷兴山教授曾经在课堂上讲“考古就是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完美结合,是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完美结合,是探险活动与严肃科研活动的完美结合”。当时我还没接触考古,只是听了一遍,不能明白其中滋味,到今天才算是略有体会。因此最后希望各位同学,无论是否继续从事考古工作,都能用“完美生活方式”教会我们的逻辑、思考、耐心等益处来面对生活,服务社会,每天过得快乐、真诚、豁达、从容,继续过上完美的生活!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