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资讯 - 实验室动态 - 正文

2025年度“宋元泉州与世界”实地研学通识课圆满结束

时间:2025-07-10 点击数: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它们协同展现了宋元泉州城蓬勃的国际海洋贸易盛景、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以及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自2024年起,考古文博学院开设“宋元泉州与世界”实地研学通识课,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探究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

经过前期报名与面试,学院遴选出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19名北京大学本科生和10名泉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参加2025年度“宋元泉州与世界”实地研学通识课学习。课程以专题讲座构建知识基础,由分组研讨碰撞思想火花,在实地考察中带领同学们了解宋元时期泉州城与泉州港的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和多元文化,在研究型学习中深入探究其成为10~14世纪世界重要商贸中心的历史原因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独特魅力。

课程之初,两堂启发性的讲座帮助同学们建立起初步的知识储备,为实地考察奠定了基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沈睿文主讲的《海上丝绸之路概貌》从丝绸之路的类型划分入手,深入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与实物遗存,启发了同学们对文明交流的双向性、文明互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党宝海以《马可波罗与泉州》为题,梳理了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的历程与见闻,解读外来旅者笔触中元代泉州港的文化交融盛景。

沈睿文老师为同学们授课

党宝海老师为同学们授课

6月23日,同学们背负行囊,从车船络绎之繁忙巨港的史籍描摹出发,亲身走进刺桐城。宋元泉州的繁荣,是强大的制度保障、生产基地、运输网络与多元社群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为期四天的实地研学环节中,同学们参访了构成世界遗产关键要素的代表性遗址点,包括反映官方管理的九日山祈风石刻、德济门遗址,展现多元社群的开元寺、天后宫、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运输网络组成部分的江口码头、洛阳桥,以及作为商品产地的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等。

江口码头地处泉州古城东南,是宋代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珍贵遗存。同学们通过观察现存美山码头和文兴码头的宋代原构主体,了解了宋代内港码头的整体面貌与修造技术,进一步认识了江口码头作为泉州城内通过晋江水系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的关键地位,以及古代泉州在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同学们参观江口码头

洛阳桥位于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处,建成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是我国桥梁史上第一座永久性多孔式滨海大桥。将文献记载与实地观察相结合,同学们对以洛阳桥为代表的泉州乃至中国古代石桥的修造技术有了直观立体的印象,并对洛阳桥作为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有了深刻的体会。

同学们参观洛阳桥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宋代泉州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祈风祭祀活动的官方石刻记录。同学们认真研读石刻所载内容,体察了国家对于海外贸易的倡导与管控,并进一步了解了以通远王、真武大帝与妈祖为代表的泉州地方海神信仰。

同学们参观九日山祈风石刻

同学们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师生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合影

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同学们穿行于树影摇曳下的中轴与游廊,自东西双塔下注视、观察宋代遗构的建筑风貌,在香火萦绕间聆听彼时繁荣寺院活动与多元文化交往之悠远回音。

同学们参观开元寺

德济门是宋元时期泉州城的南门,由此出城便是码头与货物集散地。同学们在老师的讲述中,学习城门的建设与扩建历程,辨识德济门建置中的城门结构,感知宋元海洋贸易对于泉州城市格局拓展的驱动作用,探讨经济活动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

德济门后即为天后宫,它是现存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古代妈祖宫庙,后殿保存的一对印度教风格雕刻石柱更是多元包容宗教形态的默证。同学们学习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形成、发展、衍生的历程,加深了对泉州丰富民间信仰的认知。

同学们参观天后宫

草庵因初为草构而得名,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教寺庙遗址。同学们流连于庵中摩尼光佛造像前,探寻摩尼教曾在泉州传播、活动的珍贵实迹,对泉州作为“宗教博物馆”展现出的强大文化包容力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同学们参观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师生在草庵合照

磁灶窑是宋元时期泉州至于福建地区的重要窑口,活跃于陶瓷外销贸易中。同学们探访了磁灶窑的代表性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沿龙窑遗迹拾级而上,此处为窑门,彼处置匣钵,同学们仔细观察、辨认窑炉结构,足以对远洋航线源头、宏大贸易伊始的熊熊窑火产生无限遐想。

同学们参观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实地考察期间穿插举行了两场讲座,进一步完善了同学们的知识结构。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羊泽林进行了《宋元时期福建地区的制瓷手工业》讲座,为同学们系统介绍了福建宋元时期的陶瓷产业布局与面貌,梳理了代表性窑址的窑炉结构、生产方式、典型产品和外销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主讲的《宋元中国的世界商贸中心: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基于文化遗产学的理论框架,深刻剖析了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要素构成与价值阐释,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对泉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羊泽林老师为同学们授课


孙华老师为同学们授课

孙华老师与同学交流

为引导同学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把所学知识落到实处,课程设置了多元群体与文化交融、产业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讨论主题,同学们分为四个讨论组,在助教的指导下共计开展三次小组讨论。以课程所见、所闻、所想为基础,在跨学科思维的碰撞与交融中,各组围绕“海丝遗珠:泉州牡蛎的历史嬗变与记忆认同”“宋元时期泉州陶瓷产业发展和市舶司机构设置的互动关系”“三代海神,多元刺桐”“伊斯兰教在泉州”等主题,最终形成了课程报告,并于实地研学环节尾声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展示,得到了授课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同学们开展小组讨论

各组同学进行小组汇报展示

杨昌鸣、孙华、李佳胜点评

作为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最新成果,“宋元泉州与世界”聚焦泉州而放眼世界,透过文物触摸一段历史,借由遗迹把握文明脉搏,既于教室书斋之中,更在山海城邑之广,触景而发疑问,践行以明真知。从课堂讲授到实地参访再到讨论研究,课程为同学们描绘了泉州这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商贸发达、文化昌明、宗教多元、科技进步的丰富图景,更让同学们以小见大地体察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历久弥新的不变特质。“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刺桐港所联结的,不只有南来北往、海陆通行的商旅和教徒;泉州城千百年来的灯火,照亮了我们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长路。


课程学员感悟选登

泉州丰富的文物古迹吸引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这门课程。行程虽然比较紧凑,但每一处探访都带来深刻震撼:老师深入讲解与同学热烈讨论,让我亲身感受到这座“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无与伦比的包容特质——它容纳了多元的商贸、文化与宗教信仰,千年积淀滚烫而独特。课程本身如同这座城市般精彩纷呈,汇聚了海丝背景、旅行见闻、遗产研究、考古成果等多元视角,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泉州的窗口。更令我感动的是遇见优秀的老师、学长学姐和高效认真的同学,这份人际的温暖让学习超越知识本身。站在古渡,背靠厚重历史,远眺今日泉州,最触动我的是其承载的辉煌文明、开放的襟怀,以及人民对文化遗产与生活的珍视与热爱。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朱佳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23级本科生


“宋元泉州与世界”对我来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经历。课堂讲授、实地研学与小组研讨相结合,带来的是一幅更为完整的、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宋元泉州图景。这绝不仅仅局限于对一时一地的认识,相关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对我当前的学习同样有着启发作用。实地考察时,走进天后宫,缭绕的香火、精美的明代木构和印度教石柱,尽显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站在宏伟的洛阳桥,古人“筏形基础”“养蛎固基”建造法的智慧令人赞叹。在助教学长的带领下,小组研讨使我加深了对泉州的伊斯兰教的认识,并有机会深入探讨和比较儒家和伊斯兰教的生命观念。走出书本,真切触摸历史的经验十分宝贵,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和感激。今后,我也将带着这份对历史和考古的热爱和兴趣继续探索。

——王乐涵,北京大学哲学系2024级本科生


参与“宋元泉州与世界”实地研学课程,如同进行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让我对泉州这座历史名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程伊始,校内专题讲座深入浅出,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宏观概貌,到马可・波罗与泉州的传奇故事,为我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实地考察环节则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历史体验。漫步江口码头、洛阳桥上,我眼前浮过曾经船只往来的繁忙景象,于无声处感受岁月沧桑;面对九日山祈风石刻,我似乎听到往昔对风调雨顺、贸易繁荣的虔诚祈祷;开元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等古迹,处处彰显着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草庵摩尼教遗址、磁灶窑址则见证了宗教传播与经济贸易的蓬勃发展。小组讨论与课程汇报,让我有机会与同学们深入交流、思维碰撞。在研讨产业贸易与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挖掘宋元泉州成为世界商贸中心的原因,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在彼此交流、课后走访、合作报告等过程中,我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也更加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宋元泉州不是过去式,它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那些包容的基因、开放的气度,将带着千年的底蕴,沿海上丝路永久传递。

——刘芷君,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本科生


“海丝遗珠:泉州牡蛎的历史嬗变与记忆认同”小组外出考察合影(唐瑜摄)


最初听到那句“半城烟火半城仙”后,泉州的文化就对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或许是他的人间烟火气,或许是他的开放与包容,或许是我想到世界宗教博物馆拜访一下各路神仙。三天的旅程虽疲惫,却带给我无限的惊喜。

泉州的遗产是活在当下的。关岳庙呛得睁不开眼的香火,耳边听不懂的闽南话,妈祖前此起彼伏的圣杯落地声,江口码头遗址的石缝里插着的几根香。泉州的文化不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或者书籍里的资料,而是保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泉州的开放包容,让各种宗教可以交融共生,道教寺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佛教寺庙的柱子上有着印度教石刻,基督神明坐上了莲花宝座。受独特的航海文化所影响,泉州形成了实用优先的信仰逻辑,入庙不分你我,信众各取所需。信仰不是高深的哲理和教义,而是泉州人心中的慰藉和精神支撑。

时间紧张,我们对泉州的探索极其有限。想要看到活着的泉州,还需放慢脚步,走到泉州的小巷子里,走近泉州的历史和遗产,走进泉州人民最朴实的生活。

——马宇哲,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4级本科生


“宋元泉州与世界”实地研学课程中所参观的遗址均与泉州古时的生活息息相关:九日山的祈风石刻和天后宫的存在,寄托了人们对出海平安的深切期望;洛阳桥的建造,为经商往来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通道;开元寺与草庵摩尼教遗址,则展现了城市的包容力,宗教建筑与文化符号交织,彰显出泉州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磁灶窑出土的瓷器,为泉州这一活态港口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我们小组专注于探讨伊斯兰教在泉州的传播历程。通过深入研究清净寺、灵山圣墓、宗教石刻等历史遗存,我们发现伊斯兰文化在泉州不仅能够与本土文化和谐共存,还融入了泉州的社会生活之中,见证了泉州人民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尊重与包容。在各位助教师兄师姐的耐心指导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实地研学课程的最后的汇报环节,与北大的同学共同努力,呈现出了这段文化交流史的脉络。

——李佳徽,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2024级研究生